查看原文
其他

上级媒体聚焦|“媒”周看宣城

宣城发布 2022-05-01




      一周过去了,咱宣城多项工作又被各级主流媒体关注了!新华社、人民网、央广网、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各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宣城!营造出良好舆论氛围。跟着宣小布一起来看看吧——


1

宣城:积极解决群众“烦薪事、

忧薪事”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宣城市人社部门把解决群众的“烦薪事、忧薪事”做为出发点,不断提升根治欠薪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学习座谈会、专题培训、执法检查、进工地专题宣讲等宣传形式,向建筑单位宣讲《条例》,确保《条例》落到实处。截至8月底,全市通过显示屏播放《条例》宣传标语500余条、张贴条幅300余条,在“宣城人社”微信公众号、各级人社部门网站推出《条例》解读问答86次,通过点对点短信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农民工推送《条例》短信6万条。

  常态化开展在建工程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规范化建设检查,督促指导在建工程单位严格落实农民工实名制、工资保证金、工资专用账户、委托总包代发工资、签订劳动合同和按月足额发放工资等制度,建立在建工程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规范化管理台账。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截至8月底,共检查在建工程项目78个,开具整改通知书32份,现场督促整改问题46个,检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61家、其他用人单位122家。

  进一步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数额大、时间长、性质恶劣的单位,在依法处理的同时,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全面推行劳动保障网上书面审查和诚信等级评价工作,健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截至8月底,全市通过协调等非立案方式处置239件,为3216名农民工补发工资待遇4579.32万元,开展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网上书面审查620家。(宣萱)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2

宣城市商务系统

坚持办好为民实事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今年以来,宣城市坚持抓好商务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把学习成效体现到“我为群众办实事”中。

  围绕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办实事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搭建消费升级平台,优化流通网络布局,培育壮大流通主体,创新流通发展方式等。针对商贸流通企业,抓住促消费这个关键,常态化开展“宣城好物 惠聚万家”主题促消费系列活动,引导各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各类主题促销活动,深挖消费潜力。搭建皖东南名品线上展销平台。今年以来,开展了“宣城好物,牛年聚惠”年货节、“宣城最牛一桌”餐饮特色菜品品牌大赛等专场活动,发放居民消费券,为百姓带来一场“消费盛宴”。

  围绕推动跨境贸易发展壮大办实事固底板、锻长板、补短板,推动跨境贸易发展壮大。对外贸企业精准送政策,结合“四送一服”活动,落实专班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重点商贸企业、外贸企业和重点外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开展政策培训、跨境电商业务知识培训等,协调解决企业国际物流、出口退税、企业融资、通关结算等各类事项问题咨询服务近百件。组织200余家企业参加线上线下国际经贸展会,着力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针对外资企业,成立外商协会,建设外商之家,打造外资项目招引、外企合作交流和外商投诉受理平台。结合“政策路上党旗红”机关党建品牌活动,把各级惠企政策送进园区送入企业,提升政策覆盖率和知晓度,以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围绕营商环境和诚信建设办实事推出一批商务为民惠民便民举措,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积极推进市级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平台建设,形成与安徽省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推进建设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实现市域内家政服务一键可查、可评、可追溯,家政企业“一企一证”持证经营,服务人员“一人一卡”持卡上岗。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行业监管,实现行业监管一盘棋、任务分工一张表、监督检查一条线。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外商投资“一口办理”工作机制;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高本地化报关率。实施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建设,规范审批与服务事项流程,简化程序,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

  围绕联点共建便民惠民服务办实事。组织志愿服务队到社区、企业,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爱国卫生宣传、路段巡查、网格管理等,充分利用LED显示屏、宣传栏、宣传册、倡议书等多种形式进行文明消费、安全消费宣传。组织党员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走进联点共建社区、城市新建小区,持续开展便民惠民促销活动,让居民消费更方便、志愿服务更贴近、惠民便民零距离。(宣萱)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3

安徽宣城:

1000多条扬子鳄幼鳄陆续出壳


来源:央视财经频道



4

“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

加快推进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记者9月7日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我省积极推进“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今年以来,54个省重大项目先行启动建设,为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在2018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我省首倡共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战略构想,得到沪苏浙一致响应。“一地六县”合作区包括上海光明集团绿色发展基地(上海白茅岭农场有限公司,包括白茅岭农场、军天湖农场),江苏省溧阳和宜兴市,浙江省长兴和安吉县,安徽省郎溪县和广德市。

  近年来,我省按照“以苏皖合作示范区为‘一地六县’合作区的先行区,先局部再整体,先双边再多边,先启动再联动,推动一体化融合”的总体思路,出台《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加快推动与溧阳市共建苏皖合作示范区,与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合作共建,与上海方面谋划共建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

  去年10月以来,我省推动与无锡、常州、湖州及上海光明集团,在交通运输、生态环保、市场监管、数字长三角等18个方面建立了一系列专项合作机制,签订了37个合作协议,在重大规划设计、重大政策协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达成共识。

  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为合作区奠定坚实基础。今年以来,定埠港二期、沪皖大道、广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54个省重大项目先行启动建设,总投资约188亿元。军宣路提升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通车,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广德基地等一批科创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郎溪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建成使用。(王弘毅)


来源:安徽日报


5

十年砥砺奋进交出高分答卷

宣城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2020年是《宣城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宣城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收官之年。自2021年元月开始,宣城市政府妇儿工委先后制定“两个规划”(2011-2020年)终期评估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通过收集数据、现场评估检查、专家评审、召开相关工作会议,于8月中旬圆满完成了“两个规划”终期评估,经市政府妇儿工委讨论通过,向社会发布“两个规划”完成情况。

  第三轮“两个规划”自2011年实施以来的十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的十年,市政府妇儿工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儿童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实施“两个规划”作为保障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根本,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完善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紧紧围绕规划目标任务,认真履职、密切配合,凝聚力量、务实创新,推动我市妇女儿童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截止2020年底,“两个规划”13大领域141项指标中,妇女发展规划7大领域82项指标有81项达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因指标终期目标设置不科学难以达标、“女性平均期望寿命”预判达标,人口普查结果还未公布),达标率98.78%;儿童发展规划6大领域59项指标全部达标,达标率100%。其中,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比例、妇女就业比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等多项指标领先全省水平。“两个规划”实施工作受到省政府妇儿工委高度肯定,多次在宣城举办全省“两纲”示范现场会,妇女儿童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一)这十年,坚持保障先行,积极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高站位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将“两个规划”作为服务妇女儿童民生的有力抓手,纳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两个规划”实施情况汇报,市人大专委会、市政协提案委就妇女儿童议案、提案加强调研,加大对妇女儿童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的督查,促成涉及妇女儿童发展的多项工作有效落实。

  二是规范化实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机制优势,出台《宣城市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宣城市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和会议、调研、督查等多项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同时,根据成员单位人员岗位变动,及时调整市政府妇儿工委组成人员,更新联络员信息,保证工作连续性和质量。

  三是协同性推进。每年召开妇儿工委工作会议,推动重难点问题解决。适时召开“两个规划”统计监测培训等相关会议,重视每年一次的“两个规划”统计结果的运用,针对波动和停滞不前的指标,落实部门责任,建立预警督办机制,督促未达标的部门深入分析原因,积极整改,确保目标实现。

  (二)这十年,坚持民生驱动,推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1.妇女儿童健康保障更加有力。

  一是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甲医院,妇幼保健医院主体完工,市妇女儿童医院等建成投入使用,全市妇幼卫生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扎实开展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工程,全方位为我市妇女儿童健康保驾护航。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婚前医学检查率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大幅提升。人工流产率、婴幼儿死亡率明显降低。免费开展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和城乡特困妇女“两癌”筛查,妇女“两癌”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2016年起,宣城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免费为全市范围内助产机构出生的新生儿进行48项遗传代谢病筛查,将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纳入市级民生实事,筛查率为99.66%。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高,中小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为97.12%,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从2016年的10.6%下降至3.7%。三是增强妇女儿童身体健康素质。大力推进城乡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鼓励妇女儿童和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加强对妇女儿童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和服务,妇女儿童健康素质全面增强。

  2.妇女儿童受教育质量大幅提升。

  一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切实保障幼儿教育权益。2020年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395所,其中公办园158所,比2011年增加107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84.09%提高到97.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5个百分点。2016年宁国市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安徽省唯一),并顺利完成实验任务。二是巩固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启动实施新一轮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提升工程,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1年90.27%提高到102.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92个百分点。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宁国市、宣州区先后获全省“教育强县”称号。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1年89.20%提高到98.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24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的比例保持在42.67%左右。四是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成长。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权益得到保障,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7.54%,超出省定标准2.54个百分点。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小学和初中辍学率均为0,无因贫失学辍学现象。随迁子女实现“零障碍”入学,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保持在90%以上。

  3.妇女参与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力量持续增强。

  一是重视女性参政议政。加强女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女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全市女性公务员人数稳中有进,占总数的28.08% 。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女性比例适当,保持稳定。县、乡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实现100%。市、县、乡三级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均在50%以上。正职县(处)级、乡(科)级女干部比例明显提升。村(居)委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不断提升,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正职比例达14.2%,远超国家、省定10%目标。二是支持妇女创业就业。市政府从2017年起,每年给予100万元创业资金,支持妇女创业就业。十年来,共实施省、市妇女创业项目288个,财政投入资金1741万元,着力打造“徽姑娘”“皖嫂”等工作品牌,极大的促进妇女致富增收能力。人社、妇联等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妇女创业担保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鼓励妇女创办小微企业。常态化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女性创业就业本领增强。全市就业人口中,妇女占47%,比2011年提高12%,处于全省领先位次,妇女参与经济建设能力和水平增强。

  (三)这十年,坚持共建共享,提升妇女儿童安全感和幸福感

  1.妇女儿童福利保障不断改善。

  保障妇女儿童参加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类保险,不断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全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女性参保率、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女性职工生育保险参保率均为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养老三级中心”实现100%全覆盖。儿童福利机构数由2012年的3个增加至8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数由2012年的1个增加至7个。全市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人员供养基本生活标准均不断提高。连续三年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全力保障我市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权益。为符合条件的0—14岁听力、视力、言语、智力、肢体、孤独症等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2020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人数为488人。

  2.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一是全社会性别平等、儿童优先意识明显提升。充分利用“三八”维权月、12.4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大法治宣传力度。率先开展全省“中小学生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试点工作,目前已覆盖至各县市区。出台《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实施办法》,构建起“大婚调”“大维权”工作机制。县级法院全面实行婚姻家事审判制度改革,7个县市区在婚姻登记处设立“婚调”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将“婚调”服务纳入“矛调”中心。率先建立全市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联动工作机制。制定《宣城市关于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实施办法(试行)》。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遏制危害妇女儿童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开展家庭文明创建,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大幅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一直保持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68%。加快推进城市建设进度,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十星文明网格区”“十星清洁户”“最美庭院”等创建工作。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北师大宣城学校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全市公众场所母婴便民点设施建设”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截至2020年共建成母婴室68间。开展“姐妹牵手助脱贫”“皖嫂牵手贫困妇女”“春蕾计划”“爱心报刊”捐赠等各类关爱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关心关爱妇女儿童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宣城市政府妇儿工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发展原则,以更大力度整合资源力量,抓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把握工作重点,持续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通讯员 宣萱 记者 罗鑫



来源:安徽日报


6

各地:稳中求进 

加速建设“六稳”重大项目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当前,安徽各地抓好最大增量、提升创新驱动力,稳中求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三地一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合肥地铁7号线3工区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作业。作为去年11月全省集中开工的“六稳”重大项目之一,合肥地铁7号线建设项目采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细分任务、倒逼工期,现已完成冠梁施工、基坑开挖验收等作业。

合肥地铁7号线3工区 项目负责人 闫实

    采用了智能化、数字化、安全化、科技化(的)“四化”工地,进行全方位地保障,保证项目无论是在主体建设,还是盾构里面,能够360度无死角地进行监控。


    今年前7个月,合肥市“六稳”集中开工重点项目156个,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总投资1324亿元,投资完成率达73%。

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 主任 沈柳

    制定了重点攻坚项目的清单,加强重点项目全周期、全链条管理,逐月进行推进和跟踪,全力保障项目建设进度。

    阜阳市阜南县经济开发区双创园项目是去年9月全省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目前,电子厂房建设已经封顶,7栋机械制造类厂房主体结构已经完成工程总量的60%。建成后,可吸纳蒙洼蓄洪区2000多名群众就地就业。

阜阳市阜南县经济开发区区双创产业园项目 施工经理 王俊飞

    在建设过程中,开发区管委会对我们的资金压力、劳务、用工等问题给予大力支持,不定期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生产进行指导,预计年底达到初步使用条件。

阜阳市阜南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副主任 李前峰:

    作为承接长三角机械电子类产业转移的集聚区,每个产业园我们都成立了服务专班,确保开工的重大项目早竣工、竣工的重大项目早投产。

    今年上半年,阜阳市开工项目102个,为年度计划的56.4%;在建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96.6亿元,居全省第2位。在宣城市郎溪县经济开发区,今年全省第二批贯彻“六稳”集中开工的重点项目之一,投资2.5亿元的安徽赛工环境装备有限公司智能化输送机械设备一期项目,在各方全力支持下,从开工建设到试投产,仅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

安徽赛工环境装备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张林肖

     这边园区配套设施成熟,营商环境也不错,能在这边生产落户,我们还是比较满意的。

    宣城市建立健全顶格服务制度,使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今年1-6月份,全市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416.1亿元。

宣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任 李斌

    在项目建设的招大引强上,今年上半年,新建省外投资项目258个,宣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全省第一,下半年“双招双引”扩大战果,全面构建一体化、高质量、加速度、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格局。

     根据最新统计,今年前7个月,全省纳入投资计划的续建和计划开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007亿元,为年度投资计划的74.3%;全省重点项目计划内投资完成率、计划内开工率和竣工率均超序时进度,分别高出16、6.4和2.3个百分点。



来源:安徽卫视


7

我省首单区县级平台

乡村振兴票据落地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近日,记者从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获悉,宣城市宣州区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我省首单区县级平台乡村振兴票据。

  该笔乡村振兴票据由兴业银行合肥分行主承销,发行规模5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4.28%,低于本年度同期限、同评级、同类型乡村振兴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平均发行价格,有效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据悉,该笔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建筑石料用灰岩矿项目建设,将有效缓解长三角区域建筑原料紧缺现状。本次债券的成功发行可以提高当地财税收入、解决部分就业、引领当地科技发展、改善周边环境,有助于引导社会资金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有效破解资金制约瓶颈,是我省金融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服务“三农”发展的一次创新实践。

  乡村振兴票据聚焦“三农”发展,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等项目,并可灵活运用债务融资工具全系列产品谱系,结合企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准支持。

  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督促引导辖内金融机构积极摸排企业乡村振兴相关项目债券融资需求,加强工作对接,扎实做好承销服务工作,为解决发行人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提供更多金融助力。(何珂)


来源:安徽日报


8

郎溪县:创优营商环境

助力企业发展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今年我们企业企业新建厂房开始技改,谋划过程中,遇到资金难题这个时候正好梅渚政府,交流过程中听到我们的困难,他们就主动帮我们联系农商行,在他们帮助之下,农商行很快过来给我们对接,用尽快的时间完成了贷款的审批程序,大约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我们的任务就解决了,保证了我们的项目建设。”郎溪县科宏科技有限公司位总经理李勇说道。

  郎溪县科宏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常州企业,2020年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为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电镀及涂装类产品供应商。

  “在整个这个项目技改过程中,碰到了和各个部门不熟悉、不了解工作流程、不认识人等问题,但是经发办工作人员主动去牵线,搭桥帮我们去解决,甚至有的时候,会主动帮我们去跑各个部门相关的,给项目建设节约时间,预计技改项目10月份可以投产。”李勇说。

  同样位于梅渚工业园的安徽林洪重工科技公司前身是一家位于常州的特种钢材生产企业,主要生产石油化工用钢港口机械用钢,磨具用钢等特种钢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郎溪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营商环境是吸引我们项目投资的重要原因”企业负责人说安徽林洪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20年1月份,嫁接于原安徽博伟铸锻有限公司,在办理土地、厂房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过程中得到了政府的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不但缩短了手续的办理时间,更是加快了施工进度,项目于1月18日正式投产运行,预计2021年全年销售收入达到4.39亿元。

  这只是郎溪县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们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借助南京都市圈规划东风,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取得了全面突破。”该县招商合作服务中心同志介绍介绍,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加强基础设施“硬”环境的同时,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软”实力。1-7月,全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同比增长9%),协议资金约121.69亿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89.2亿元(同比增长11%),全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协议资金121.69亿元。(通讯员 余克俭 李伟 记者 罗鑫)



来源:安徽日报


9

广德经开区

跻身首批国家级绿色低碳示范园区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9月7日-11日,由商务部主办的第21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举行。在本届投洽会策划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绿色创新发展大会上,首次对全国12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授牌,广德经开区跻身其中。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会长马秀红为广德经开区颁发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奖牌,广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勇国参加了现场授牌仪式。

  近年来,广德市经开区紧紧围绕“锻造典范城、勇当排头兵”目标,牢牢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条主线,围绕信息电子、汽车零部件、成套化智能装备和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加速产业集聚,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严格遏制“两高项目”、加大企业技改投入、严管固气排放治理等方面入手,绿色发展成果显著。

  今年以来,园区新增签约项目42个、协议总投资101.2亿元,亿元以上项目占比74%,5亿元以上项目9个,10亿元以上项目首战突破;绿色技改项目申报31个,计划总投资7.8亿元。同时,加强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引入节水、降耗等低碳环保处理设施,1-7月,园区单位增加值能耗0.57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6.9%。

  下一步,广德经开区将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科学编制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依法依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招商准入标准,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广德经开区打造成绿色、低碳、智慧的示范园区。(吴菁)



来源:央广网


10

吴志辉:

用科技撑起产业发展的未来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吴志辉在万家乡云山村山核桃示范基地培训 吴志辉供图


  白露到,竹竿摇;遍地金,满肩挑。

  每到金秋山核桃收获季节,安徽省宁国市山核桃产区就呈现出民谣中描述的景象。林农兴高采烈,忙于采收的同时就会想到一个人——宁国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吴志辉。正是他20多年来坚持病虫害防治研究,普及推广山核桃病虫害防治技术,传播科学种植经营之道,给昔日深山里“靠天收”的山核桃注入科技“大能量”,将山核桃培育成增收致富的“摇钱树”“金果果”,每年给林农增加6亿元的收入,撑起了宁国市山核桃产业健康发展的未来。

  用心坚守

  科研创新硕果丰

  1996年,23岁的吴志辉从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毕业分配到宁国市林业局森防站工作,开始了与林为伍、与森林病虫害打交道的生涯。

  宁国市地处安徽东南部,是全省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79%,又是“中国山核桃之乡”。丰富的森林资源给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不小压力。刚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月的吴志辉,第一站就来到霞西镇一个偏僻的林场蹲点3个多月,从事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山核桃树。刚参加工作的吴志辉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跟随他们下乡开展虫情调查、病虫害防治,白天爬山头调查、晚上整理归纳资料。

  在下乡调查期间,细心的吴志辉发现,山核桃树的病虫害多且严重。在与林农交谈中,他得知,虽然宁国山核桃种植历史悠久,但大部分林农或疏于管理,或管理不科学,导致山核桃病虫害严重,产量、品质下降。

  “山核桃分布在皖浙交界的天目山一带,宁国是主产区之一,可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我应该做点什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吴志辉利用下乡工作和节假日机会,跑遍了全市产区180多个山核桃种植地开展调查,弄清病虫生活习性、不同季节与时段病虫害发生规律,尝试配比不同浓度药剂防治等,一步步探索、研究。

  花蕾蛆是影响山核桃产量的主要病虫害之一,以幼虫在雌雄花内吸取营养导致花蕾变黑凋谢,从而造成山核桃产量下降,甚至颗粒无收。因为该虫体微小具隐蔽性、发生时间短,防治困难。“为了掌握病虫的习性,那时一年中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乡下。”吴志辉说,“和同事一起骑摩托车、自己搭班车都是常事。”在山林地块,他穿梭于山核桃林中,进行观察和研究;在农户家里,他虚心向林农追溯调查。

  为了研究病虫害,他常常把长有虫子的山核桃树枝条带回家,怕吓着家人,就在阳台上研究;为了便于日常观察,他在小区院子里种了3棵核桃树;为了得到更专业的学习,他又读了安徽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日复一日,坚持着。“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坚毅的性格和执着的做事风格对我影响很大。”吴志辉很感谢家庭的教育,“认准了一件事,不管困难多大,都要坚持下去。”

  凭着这股韧劲,吴志辉经过近20年的努力,彻底弄清楚花蕾蛆等主要病虫害的生活习性,找到了防治的最佳办法,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同时,他又耗费10多年时间,攻克了另一种影响山核桃产量的病虫害——溃疡病的技术难题,找到了便捷有效的防治方法并在产区推广。包括这两种影响山核桃在内的主要病虫害的研究中,吴志辉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高学术价值和生产应用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省同行业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病虫害技术难关的攻克,吴志辉又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病虫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壤退化和山地环境遭到破坏。”吴志辉下乡调查发现,受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影响,当地许多林农大量使用除草剂等,不仅林下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还导致山地生态系统结构失去平衡,继而造成山核桃树抗性下降,极易遭受病虫危害,“要想从根本上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必须从源头上下功夫,对山核桃林地进行生态修复。”在吴志辉的技术主导下,宁国市在全国山核桃产区率先实施生态修复与重建工程,全面禁用除草剂,推广8000余台割灌机,对于促进山核桃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12年以来,在市林业局领导重视和同事们配合下,吴志辉先后在主产乡镇建设了4个、面积共5600亩的山核桃示范基地;2015年,宁国市在全国山核桃产区首次开展了直升机防治山核桃病虫害示范工作;2019年,建设全国产区首条单轨运输机线,率先推广无人机防治,随后又在全国产区率先推广山核桃全程托管工作……

  20多年来,吴志辉在山核桃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主持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主持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6项,选育山核桃良种5个,省级以上科研推广项目15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8项等。

  用情传技

  科学种植深扎根

  “吴老师,今年给花蕾蛆打药的时间到了吗?”“我家山核桃树叶子发黄,该怎么办?”每年3-8月,是山核桃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间段,吴志辉的电话响个不停,往山里跑得也特别勤。

  “我最大的财富就是结识了一大批林农朋友,有了他们的实践,才能逐渐完善我的技术框架体系。”吴志辉告诉记者,“再好的技术,如果没有推广应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作为基层科技工作者,把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中,把技术传授给林农,促进产业发展,这才是我追求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一边开展科研,一边采取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开设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向林农传授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科学经营之道。

  “吴老师的课通俗易懂,很实用。”“这样的课堂,贴近基层,我们很需要。”现在,只要他开办培训班,原来不买账的林农也都自觉来听了,不仅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的,连室外也有人趴在窗台上听;不仅本地人来听,就连周边邻县和浙江临安等主产区的林农也慕名而来。近10年来,吴志辉创办山核桃种植者公益大讲堂,开展各类培训300期以上,培训林农超2万人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吴志辉开始运用新媒体普及山核桃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2011年,他开设了“宁国山核桃”凤凰博报;2017年,开设“山核桃种植者”微信公众号,现有粉丝2300多人。10多年来,他累计发布技术信息600余条,总点击量超过30万次;培养山核桃林农“土专家”100余名。

  甲路镇石门村村民程来平就是众多受益者之一。他家里有400多棵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种植的山核桃树,过去由于管理方法不对,年产量多的也不过千把斤,少的仅100公斤。一次,程来平到林业局咨询,吴志辉向他讲解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并建议他参加培训班。此后,他每逢培训班必到,且将学到的技术运用到生产中。4年过去了,他家山核桃产量增产了1500多公斤,去年达到2500公斤,而且果实饱满,刚收下就被人买走了,每斤价格还比别人家高2元,共收入14万多元。“我是尝到了科学管理的甜头了。”程来平高兴地说,“现在,村里有六七个人都在跟我学呢!”

  在吴志辉和同事们坚持不懈的推广下,山核桃科学种植技术已在林农心中扎下根,昔日“靠天收”的山核桃已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全市山核桃面积由1996年的18.67万亩发展到40.4万亩,年均产量由不足1000吨提高到1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和全国第二位。

  用力谋划

  乡村振兴新蓝图

  25年来,吴志辉扎根一线,服务林农,成功解决了我国特有坚果山核桃生产中的一系列难点问题,在山核桃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研究、生态修复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研究成果。他个人也先后荣获“安徽青年科技奖”“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吴志辉表示,自己只是专注一点,从事的时间长一点。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没有同事、林农的协助,没有家人的支持,自己不可能取得这些成绩。更重要的是,这个产业现在的问题还很多,路还很长。

  从森防站到林检局、再到现在的技术服务中心,岗位变了,但他服务林农的热情和干劲一直没变。谈及宁国市山核桃产业未来的发展,吴志辉说:“我希望能够建立一支专业的研究技术服务团队,更好地为林农服务;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政府、企业、林农能够进一步重视并支持山核桃产业的发展,守护好大自然赐予宁国百姓的这个特殊礼物。”

  “把山上生态修复好,提高山核桃产量,增加林农收入;再进行村庄整治,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将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发挥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吴志辉向记者描绘着山核桃发展的美好蓝图。

  如今,这幅美丽画卷已经展开。在宁国市万家乡云山村桐子坞村民组,我们见到了吴志辉心目中新愿景的雏形:山上是绿影婆娑、长势良好、初结果实的山核桃林;山下村庄,道路整洁、楼房鳞次栉比,路边外侧是盛开的月季、紫薇等及绿化树木,内侧是村民栽植的攀枝蔬菜;一条水泥路将山下与山上连接起来……(龙琳)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11

一个和三个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在菥荻教学点,许新民给学生们上课(9月1日摄)。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厚岸学校菥荻教学点坐落于大山深处,年逾六旬的许新民是教学点唯一的一名老师。1979年,许新民来到菥荻小学(现菥荻教学点)任教,到如今,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40多年。

  近年来,学校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今年秋季学期开学,菥荻教学点只有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各一名学生。返聘留校任教许新民一人教授所有学科,每天从早忙到晚,既是老师,也是保育员、保洁员、炊事员。

  “只要还有一名学生,我就会一直教下去。”许新民说。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菥荻教学点,许新民给学生们上课(9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菥荻教学点,许新民在教室内上课(9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菥荻教学点,许新民教一年级学生朱心怡写字(9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这是8月31日拍摄的菥荻教学点(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菥荻教学点,许新民和学前班学生朱元浩做游戏(9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菥荻教学点,许新民喂学前班学生朱元浩吃午饭(9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菥荻教学点,许新民和三名学生在教室前合影(9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菥荻教学点,许新民在悬挂教室标识牌(8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作者:黄博涵




来源:新华社


12

旌德:用好红色资源 

办好民生实事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宣城市旌德县用活红色资源,引领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办好民生实事。

        在宣城市旌德县版书镇龙川村,新建成的皖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对外开放,迎来一批批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当地打造的又一座红色历史“新地标”。

宣城市旌德县版书镇 党委书记 方明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把我们旌德这些红色的资源都能传播出去,赓续这种红色的血脉。

        旌德县开展革命文化保护利用工作,推动红色文化爱国题材节目的创作研发,“旌旗飘扬”“微旌德”等多个官方公众号,让党史学习教育从“指尖”延伸到“心尖”,累计推送党史学习教育文章400多篇,点击量超过2万人次。旌德县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旌德县白地镇江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给群众出行和产业发展都带来了阻碍。今年初,这一问题被列入白地镇新一届党委政府的“开门一件事”办事清单,两个多月,一条5.8米宽的水泥路就顺利建成。

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村民 徐健

        现在这条路解决了我们紫金、马村两个村民组近300人口的生活(出行)问题,这是一项惠民政策。

        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旌德县聚焦农村公路建设、县城老旧小区改造、安全饮水、环境整治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用心用情回应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

宣城市旌德县县委书记 储德友

我们充分运用旌德丰富的红色资源,突出“学史力行”,收集群众意见诉求1400余条,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600余个,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力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来源:安徽卫视


13

绩溪:以点带面 共绘为民服务“同心圆”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自2018年10月以来,绩溪县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3年来,举办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千余场次,参与群众万余人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成为群众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和开展志愿服务的平台。同时该县还依托网格化管理优势,奋力绘就一幅“我为群众办实事”新画卷。

  新农村 新视野 新面貌

  “村里熟知当地历史文化的老先生发挥余热、尽心尽力集结了村志,为村庄的文化传承倾注奉献;年轻人,尝试用新的方式,用直观生动的平台,比如抖音视频app,记录村里的大小事情”绩溪县家朋乡和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胡笑芬说。该乡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过程中,放宽视野、放手实践,村民积极热情、齐心合力共建文明乡村。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依托村级党群中心、文化乐园、党员活动室、乡村少年宫、农家书屋、新风堂等现有公共服务阵地串联,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形成了传递党的声音、培育文明新风、传承优秀文化、提供便民服务等综合宣传文化阵地。通过开展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喜事小办或不办、节事俭办的时代新风,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生态美”超市全覆盖,倡导科学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破除陈规陋习。

  六大平台树志愿新风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群众普遍需求有哪些,文明实践的“菜单”就制定到哪里。

  在伏岭镇,12个村的117支志愿服务队,汇集成400余名在职党员志愿者,以主题实践、固定党日等形式,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环境整治、健康义诊、法律政策科普等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活动中,志愿者们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为群众送关怀、送服务、送温暖,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内生动力,实现基层志愿服务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接地气又聚人气。

  志愿者活跃的场地就是文明实践传播的范围。为提升覆盖面,该县整合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法律服务等六大平台,扩大县文明使者志愿服务队,面向文明创建骨干队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招募志愿者,深入基层所、站开展活动。构建了上下贯通、单位供需对接的多元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体系。

  群众需求 网格来“管”

  最近,党员胡红安有了一个新身份——宣城市绩溪县临溪镇孔灵村的网格员,网格里的24户村民中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管”。今年以来,绩溪县临溪镇推行镇村组三级网格制度,聘任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为组级网格长,村两委干部、镇联村干部为村级网格长,镇联村组长为镇级网格长,探索一级管一级模式,打通服务村民“最后100米”。

  在该县窗口单位,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的服务模式已形成。截止至2021年8月12日,城乡居民医保中心通过“不见面”备案转诊1143人次,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312人次,总医药费用2572.08万元,基本医保补偿1064.72万元,大病保险补偿356.07万元。

  堵点难点民生兜底

  “民计民生问题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绩溪县高标准实施33项省定民心工程,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效,真正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目前,已有9项民生工程完成全年任务,13项民生工程已完成全年任务的70%,补贴类项目按照程序及时准确发放,群众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保障特殊人群,县人社局采取“三顺通”举措全力促进失业保险“畅通领、安全办”提质增效,确保失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切实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据统计,目前,参加失业保险人数有16162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月数有1387人,参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率达到100%。

  党史学习归根结底最后要落脚到我为群众办实事上。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绩溪县坚持以学促干,以行践学,用群众口碑来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用“心”谋好百姓福祉。(蒋梦)



来源:人民网



来源 | 宣城发布

编辑 | 夏彩云、焦琨

审核 | 金婷婷

主办 | 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好内容,等你来看↓

台风“灿都”将影响我市!

有一种团聚,叫回家打山核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